“白純: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闊、更深刻的自信。 在5000多年文明快速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以前就傳承了文化,在黨和人民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志。 習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華優秀的自古流傳下來的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共同構成了我們民族獨特的精神標志。 其中,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是凝聚了共產黨和革命群眾獨特思想和精神風貌的文化。 革命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不僅扎根于中華優秀的以前傳下來的文化,而且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迅速發展的直接來源。

中國革命斗爭實踐的結晶
在近代中國,國家陷入貧困,人民飽受苦難。 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了拯救國家和民族,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斗爭,但沒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中國共產黨勇敢地承擔著歷史重任,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并且為了擺脫中國人民被奴役的命運而不懈奮斗,做出了重大的犧牲,最終建立了新中國。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實踐的文化結晶它揭示了中國革命的光輝和偉大

早在1940年1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講時,就指出了革命文化的內涵、作用和優勢。 革命文化,對人民群眾來說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革命文化是革命之前的革命精神準備; 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必要和重要的戰線。 而且,革命文化工作者是這個文化戰線的各級指揮者。 毛澤東在這里所說的革命文化,是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 當時,這篇演說的主題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和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但刊登在延安出版的《解放》上時,主題變成了“新民主主義論”。 這部作品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作品。 毛澤東總結了鴉片戰爭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全面論述了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毛澤東強調,新民主主義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群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其優越性在于民族的科學大眾的文化。 這種優勢還表現出了革命文化與中華優秀以前傳下來的文化之間的關系。 毛澤東強調,中國現在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舊文化迅速發展起來的。 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斬斷歷史,鏟除古代文化的快速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糟粕,吸收民主性精華,是迅速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

革命文化扎根于中華優秀以前傳下來的文化中,繼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以前傳下來的文化。 中國是一個具有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曾經出現過許多有影響力的思想和文化成果。 2000多年前,中國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 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研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 一系列中華優秀以前傳下來的文化,經過世代中國人的傳承和迅速發展,積淀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情人、人為善、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資源上。 回顧我們黨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時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遍布全國各地的各地方特色紅色文化、先進集體和英雄人物等,正是中華優秀以前流傳下來的文化和中國共產黨革命斗爭實踐相結合的時代產物 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主席指出,偉大的長征精神是指高度審視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堅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 這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困難和危險,不惜一切犧牲的精神; 多次獨立自主、實事求是、都是從實際出發的精神; 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 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生死與共、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他強調,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格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其他革命精神和文化,和長征精神一樣,都是中華優秀以前傳下來的文化的傳承和升華,它們都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優秀精神以前傳下來的。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因
革命文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結合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以毛澤東思想為基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重要思想、科學快速的發展觀,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么建設社會主義、怎么建設黨等重大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大大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術,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在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孕育于此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現了人類文明迅速發展的進步方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革命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因和直接來源,在現代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斷煥發生機,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不移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撐。

1980年12月25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實務會議上表示,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我們從正確的政治方向指導下,解體現實情況出發,弘揚革命和拼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貫徹公平無私和前人后自我精神,壓倒一切敵人。 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大力發揚這些精神。 如果共產黨員沒有這些精神,決不能說是合格的共產黨員。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在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中間宣傳這些精神,使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文明的第一支柱,向往世界上所有追求革命、追求進步的人們,也羨慕世界上許多精神空空虛、思想煩惱的人們 鄧小平提出的這五種精神,非常精煉了革命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時代價值,表現出了中國共產黨對革命文化的高度自信。

今天,我們要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必須繼承和發揚黨和人民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以前傳下來的東西,更加珍惜革命文化,積極維護和發揚革命文化以前傳下來的東西。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北京奧運會精神、抗震救災精神,以及大量先進的集體和英雄模范,正是新時期繼承革命文化的集中體現。 革命文化優秀以前傳下來,與新時代相結合,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呈現出更加鮮明的中國特色。 繼承革命文化,重溫革命斗爭時代的革命精神,將其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將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凝聚力,加強人們的精神文化基礎,使之更能從容應對外來文化的挑戰。

要實現中國夢就必須發揚革命文化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革命文化仍然是激勵中國人民、矢志不渝、開拓進取的強大精神支柱,也是我們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資源。 我們需要深入發掘和發揚革命文化的意義和價值。 革命文化提倡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廣泛傳播革命文化有助于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革命文化也是學校和社會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比較有效的載體。 在祖國大江南北,革命文化資源生動豐富,極具震撼力,到處都是革命舊址、紅色文物、一個個革命英雄人物,折射出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愛國情操的光芒。 年2月,習大大總書記瞻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時,心情激動地說,每次來緬懷革命烈士,思想都受到洗禮,深受感動。 回憶過去的險峻歲月,我們向革命烈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們永遠想念他們,把他們銘記在心,繼承他們的紅色基因。

革命文化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理想信念無限忠誠,凝聚了中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情懷。 發揚革命文化,可以堅定我們的共產主義信念,增強愛國主義熱情。 相反,否定革命文化以前的傳入,割斷歷史,必然會攪亂人民的思想,最終失去前進的動力。 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守護、發揚革命文化,繼承紅色基因,培養世代革命的接班人。 正如習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進,傳頌紅色的江山。 革命以前傳的教育注重從娃娃抓起,注重知識灌輸,加強情感培養,讓紅色基因滲透血液,滲透心靈,誘惑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作者:南京政治學院) )。
本文:《“白純: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
心靈雞湯:
免責聲明:學習興國網免費收錄各個行業的優秀中文網站,提供網站分類目錄檢索與關鍵字搜索等服務,本篇文章是在網絡上轉載的,星空網站目錄平臺不為其真實性負責,只為傳播網絡信息為目的,非商業用途,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1@163.com,本站將予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