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亭:“人性自私論”對嗎?”
天津師范大學鄧貴生教授說,他退休前給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課時經常進行問卷調查。 其一,你是‘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這種想法對嗎? 為什么? 在大部分調查中,幾乎有50%的人主張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根據他的這個說法,應該有50%左右的人認為這個觀點是錯誤的,這似乎是青年中非常有爭議的熱點問題,有必要進行討論。

一、首先從形式邏輯規則方面進行討論。 根據形式邏輯規則,如果大小前提正確,推理規則正確,結論也一定正確。 如果大小前提有一個錯誤的話,即使符合邏輯推理,結論也不一定正確。 我知道人性有兩個方面。 一個是人的自然屬性,如吃喝和睡眠,這個屬性和動物的本能沒有區別。 這個屬性是自私的,所以不能否定。 人的另一個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即一定生產關系下的社會屬性,這是人特有的屬性,這種屬性具有利他性。 人之所以被稱為人,是因為人不僅具有自然性,還具有社會屬性。 也就是說,它也具有利他性。 換言之,人既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 同時擁有自私和利他。 人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是利己性和利他性的統一。 人性利己論把人的自然屬性視為人的根本屬性和唯一屬性,也就是說拋棄了人特有的社會屬性。 這樣做不僅犯了大前提不完全的形式邏輯方面的錯誤,大前提錯誤的話,由此推斷出的人性利己論也必然是錯誤的。 不僅如此,如果放棄人類的社會屬性,那必然會把自己和動物歸為同一類。 所以,把有人性利己論的人罵成家畜。 話說,是他們自己扎在牲口堆里的。

此外,人性利己論中的人不是特稱評價,而是全稱評價,這里的人包括古今中外所有國家、民族、所有時代、歷史階段的人,人性利己論一詞的含義是所有人都是自私的,這是顯而易見的 正如屈原、岳飛、文天祥、林則徐等中國古代的獻身精神,以及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無數為無產階級解放、新中國建立、中華民族振興、為共產主義事業浴血奮戰的革命烈士、革命前輩們的英雄事跡,他們的本質是自私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不能認為所有人的本質都是自私的,只能說有些人是自私的,有些人是自私的,所以人性利己論又是全稱的評價錯誤。

二、從贊成和反對人性利己論的兩類人開始討論。 中國封建社會有一種說法認為,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天誅滅人為財之死,鳥為食之死,封建統治階級贊成人性利己論。 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鼓吹人道主義、人本主義理論,就是把自私自利看作人的本質、本性,同時深化和系統化這一思想,可以說人性利己論是一切資產階級經濟學理論的邏輯起點。 以反對人性利己論的馬克思為代表,他說共產黨可以把自己的理論總結成一句話:消滅私有制。 《共產黨宣言》確定了提出共產主義革命是與以前流傳的一切制關系最徹底決裂,但它必須與自己迅速發展過程中以前流傳下來的觀念最徹底決裂。 這個從以前傳下來的觀念是私有觀念,人性利己論。 所以,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看問題,人性利己論是錯誤的,這些是人性的階級性。

唯物史觀強調人性的社會性、人性的階級性是把資本家和勞動者放在具體的社會關系中加以認知。 因為這就是占有生產資料,從而占有勞動者的勞動,也就是剝削勞動者,所以利己性必然是資本家的本質和人性。 而且,工人一無所有,依靠出賣勞動力被資本家剝削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工人階級是無私的,所以無私只能是工人階級的本質和人性。

總的來說,有些人是自私的,但不能說人性是自私的。 有些人很自私,但不能說人性很自私。 也就是說,在階級社會剝削階級的本性是自私的,在階級社會不能說所有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 因此,只說人性是自私的,可以說犯了片面看待問題的錯誤。

雖然說人性利己論是錯誤的,但并不否定人類確實有自私的一面。 我們要經常克服自私,到處發揚利他,經常與我作斗爭,不斷改造世界觀。
人性利己論的錯誤在于無限夸大人的利己性,,它掩蓋了剝削階級利己階級的本質,為其利己本質尋找理論上的所謂合理根據,把剝削階級的本性偽裝成一切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以此作為其利己主義本質的辯護, 而被剝削階級追求和維護自身正當利益也是利己主義的表現,從而證明他們和被剝削階級的關系是平等、自由的,要從觀念上淡化的現在人性利己論泛濫不是偶然的,實質上它是中國發財的暴富既得權益集團, 是為黨內官僚資本集團的根本利益服務的,是為了掩蓋當代中國蛻變為資本利益集團和黨內資產階級剝削、壓迫、吸納骨髓的大多數勞動者的根本利益,是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嗚咽的,是思想意識形態

2019年元月18日
本文:《“李華亭:“人性自私論”對嗎?”》
心靈雞湯:
免責聲明:學習興國網免費收錄各個行業的優秀中文網站,提供網站分類目錄檢索與關鍵字搜索等服務,本篇文章是在網絡上轉載的,星空網站目錄平臺不為其真實性負責,只為傳播網絡信息為目的,非商業用途,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1@163.com,本站將予以刪除。
上一篇:“吳尚達:老子哲學通訊(一)”
下一篇:“人類文化的三個原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