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征路:為什么說辛亥革命只革掉了一條辮子”
郭松民押
曹征路先生是一位敏感、有正義感的優秀作家。
(/S2 ) ),是在這樣一個庸俗、無權無勢的時代獨立、敢于反抗的作家,也是讓自己的心跳和呼吸緊緊貼近工人階級心跳和呼吸的作家。
(/S2 ) )他創作了被稱為工人階級傷疤文學開山的《那里》,記錄了20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工人階級的不幸和困惑,感動了無數人,也可以說是時代的記錄。
《重訪革命史,解讀現代性》是曹征路先生重新思考近代以來的革命和現代性的系列作品,將在這個公眾號上相繼發行。
為什么辛亥革命只剪一根辮子
重新審視革命史,解讀現代性(補一) )。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楚望臺的槍聲一響,各地紛紛應戰,勢如燎原。
統治中國的268年清政府在革命的呼聲中迅速崩潰,中華民國就這樣在匆忙的歡呼聲中誕生了。
已經領導了10次起義的孫中山此時正在美國北部的戈羅德州籌款。 幾天后聽到這個消息,他也很驚訝。 勝利出乎意料。
他再三考慮后認為,自己現在的首要工作不是在疆場上,而是希望桶俎之間通過外交活動斷絕清政府的后援。
他沒有馬上回國,而是去了倫敦。
在他心中,被列強認可、籌集足夠的錢是當務之急。
這場象棋孫中山顯然表現不佳。 當然,當時大家不知道新生的革命政權最需要什么。
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在民族危機的嚴峻局面下,在思想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從20世紀初開始,他們革命的理由,第一是民族危亡和清廷的統治。
他們認為亡國滅種的危機是清朝反動賣國政府造成的,清廷放棄賣國的理由是異族朝廷,因此不惜漢民族祖先的家財。
因為這個對于如何消除封建統治,建立什么樣的國家,缺乏思考。
他們提出清除韃靼人的口號,實質上也包括了對外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拯救民族危亡、內部反對封建壓迫和種族主義的文案。 因為它迅速被廣大民眾接受。
但是,對于平均土地權,建立美利堅合眾國實際上并不怎么被考慮。
胡漢民后來總結經驗時說:“同盟可能以民眾為基礎,但民眾接受的人,只有三民主義中狹義的民族主義耳朵。” 但是‘ 擺兩個字的口號,要盡快簡潔,容易在全國普遍,但弱點也在這里。 民眾認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也就是所謂的‘ 共和國只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名詞。 怎么也到不了其本質。

武昌起義后,不僅僅是很多普通的革命黨人,如果清帝退位,就會成立共和政府,漢族成為總統,即使革命成功,甚至孫中山、黃興這樣的革命領導人也是這樣認為的。
因此,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回來。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總統才三個月。 孫中山把政權交給了袁世凱。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領導人、共和國創始人孫中山讓位于清廷舊臣,這是關系到辛亥革命成敗的重大問題,就這樣結了下來。
當然,這不是某個人的主觀意愿,而是其背后眾多紛繁復雜的社會歷史背景,這才是我們必須反思的。
首先需要觀察的是,武昌起義僅幾天后,1911年10月21日的《民立報》在以“歐洲關于中國革命的電報”為主題的信息綜述中做了如下闡述
《每日鏡子》、《倫敦晚報》和其他各大報紙都宣布孫逸仙當選袁世凱為第一任總統。 在這里輿論非常贊成袁世凱聯合革命黨,希望孫子不要念舊時代的仇恨。 袁當應該能幫助其成功。 云彩。
接著,出現了沒有簽名的《鄂人致袁世凱書》、革命黨人《敬告袁項城》,但這些都不是空穴來風。
當時的長江流域是英國的勢力范圍,英國在中國的貿易總額超過了包括香港在內的其他各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的貿易總和,所以英國最需要符合他們在中國利益的總統。
孫中山在海外時曾聽到輿論表示,袁世凱只要努力支持共和制度,就可以讓袁出任民國總統。
孫中山對袁世凱的印象不是很好,但我覺得這個人反復無常、狡猾古怪,不太可靠。 但是他又不流血,希望盡快實現革命目標。 如果推翻清政府,廢除帝政,袁世凱當總統也許也可以。
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歸來,面對第一次在各省都督代表會議上通過的若袁世凱反正都會被公開列為臨時總統的決議,他也承認了這一事實。
孫中山當選臨時總統后,仍然主張讓位空加斯籠罩著革命黨人,包括黃興、汪精衛、胡漢民等孫中山身邊的重要人物都贊成讓位。
汪精衛諷刺孫中山說:“你不贊成講和。 你為總統的職位感到惋惜嗎?
革命黨人的第2號人物、擔任臨時政府陸軍總長的黃興,對袁世凱抱有擔憂和幻想。
黃興說,袁世凱是一個狡猾、狡猾、大膽的人,如果能滿足他的欲望,他就能幫助我們推翻清朝。 否則,他也可以為清朝效力像摧毀太平天國一樣摧毀革命。 只要他推翻清朝,我們給他民選的總統,任期不過幾年,如果能早日停止戰爭,民眾早日過上和平的生活,不就好了嗎?

黃興的這種看法在當時的革命黨人中很有代表性,也完全符合當時孫中山的思想狀態。
由于革命黨人過分強調滿漢對立,輕易普及滿地,他們不僅沒有把漢族官僚和軍閥當作革命對象,反而把他們當作可以爭取的同胞兄弟。
論地位是仇雯,論友情是兄弟。 他們只有站在反叛的行列里,才能脫離仇雯的地位成為兄弟。 這種長期反復的普及,在革命黨人和普通民眾中自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武昌起義后,許多人不斷強調滿漢矛盾,接受擁護清朝的知事宣布獨立,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結果。
列舉袁方針的提出,自然與這種指導思想分不開。
袁世凱雖然是漢人,站在反哺的行列里就能變回兄弟。 由此可見,袁世凱提出反正可以當總統,不僅僅是不可思議,也是合乎邏輯的。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害怕革命戰爭的延長會引起帝國主義的干涉。
他們以看到帝國主義列強對袁世凱的支持為利益,認為舉袁可以防止他人干涉。
本來革命黨以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保存救亡圖存為出發點,但由于看不到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和反抗帝國主義的力量,他們不僅害怕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口號,相反也害怕帝國主義的干涉。
他們 注意確保革命不損害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現實好處。 在同盟會的《對外宣言》中,確定承認清政府和列強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債務的補償將被原樣承認,所有外人的既得權利,將被一體保護。 武昌起義后,各省軍隊政府嚴格執行《對外宣言》規定的各項承諾。

他們渴望列強的承認,即使有慶祝革命成功的外國人,也被譽為新共和國海外交往的成功。 他們害怕革命會因為帝國主義的干涉而遭受太平天國一樣的失敗。
這種害怕列強干涉的心理,可以看出自1840年以來失敗,對中國民主資產階級和知識精英的信心打擊有多么深。
孫中山接到武昌起義消息后,走遍歐洲進行外交活動,抵達倫敦后的第三天11月14日,英國海外外交大臣格雷傳給孫子,英國政府給予袁世凱尊敬,外國人和不滿團體都給予袁世凱總統職務,他驅逐滿清后共和 孫中山認為,對英海外外交的成敗,承擔著重要的作用,關系到我的成敗存亡。 公開表示支持袁世凱的英國海外外交大臣,當然不能不鄭重地考慮。

所以,孫中山將接受上?,F有議會的組織,推舉黎元洪或袁世凱擔任總統。 即11月16日給民國軍政府打電話說:“很高興現在有上海議會的組織。 從總統推舉黎君開始,就聽到黎推舉袁的話,既貼切又善。 總之,聽從推測,但求早固國基。 也就是說,他回國之前就接受了這樣的安排。 12月20日,他在回國途中經香港與胡漢民談話時所說的話,可以視為他接受這一安排的一個證明:

革命武裝力量突然開始,勢不可擋,列強驚慌失措,束手無策,只好遵守局外中立的慣例,不干涉。 但是,如果我們的局勢受挫,這件事就無法深表依賴。 戈登,白齊文是太平天國,這些手段正好很多,胡不介意吧? 袁世凱說不可靠。 但我借此推翻了二百六十多年貴族專制的滿洲。 而且聰明的是用兵十萬。 我認為它是繼滿洲之后的邪惡,但是它的基礎已經差得很遠了,瞄準它很容易,所以今天可以先圓滿的段落。

孫中山說,他之所以采用袁舉的方針,是因為他害怕革命戰爭的延長會引起帝國主義的干涉,革命會導致太平天國一樣的失敗。
另外,資產階級革命的一大優點是找錢,孫中山一生都在籌款。
武昌起義后,還在美國的孫中山把財政問題作為革命勝負的關鍵。 他從美國到倫敦和巴黎活動的目的之一是貸款。 但都被拒絕了。 但是,孫中山并沒有放棄以此從列強那里獲得融資的幻想。 因為,法國東方匯款銀行總裁相信,當人民軍隊建立被全國接受、被列強承認的正規政府時,他們不會反對在財政上幫助革命黨。

孫中山希望獲得外國融資。 為此,孫中山在臨時政府討論財政總長人選時,從有利于獲得外國借款的立場出發,決定陳錦濤制定清廷的金錢制度,在國際上借款,取信于民,聘用陳錦濤。 陳上任后,為了完成應對財政迫切需要的重要任務,他將被募集募捐項目,前往上海謀求外國貸款。 但是,一直沒有進展。 但是孫中山還沒有放棄向外國融資的幻想。

財政問題中軍費最為緊迫。 一位軍官主張,軍隊工資不足很快就會崩潰,必須自由行動到那時,對不起地點。 黃興因為軍費問題,每天急得跺腳。 各省軍政府也同樣存在軍費問題,一些軍政府為此向臨時政府伸出了手。

由于嚴重的財政危機,孫中山在本來打算采用的新政府借貸外債時,從不喪失主權、不拿抵押、第三息輕的角度出發,接受民營公司入股、以極其艱苦的條件損害民族利益的外國貸款
計劃用汽船招商局換取抵押和同意中日聯合經營的漢冶萍煤鐵企業,換取日本壟斷資本提供大額貸款。 結果,由于輿論的激烈反對,不得不廢除原來的協議。
臨時政府的這種舉動,雖然萬不得已,但也不能不損害其聲譽。
孫中山在招致章太炎的信中這樣說道。 “這件事(指漢冶萍借錢的事)”,弟弟不知道充滿權利的地方,不敢愛惜名聲,不小心這么做的人,還得向天寒解衣討飯,治療饑餓,這是當務之急。 老師等待掩飾未知的南京軍隊的現狀。 每天到陸軍部領工資的有幾十件。 不管和平戰爭如何,軍人都束手無策。 前敵之士,尚有時必崩之勢。 弟弟坐視克哥(指黃興)的困難,環顧各省,卻沒有錢的供給。 關于不擇陰的實際情況,如果沒有遮羞布,祝達人我原諒。

孫中山的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他當時在財政方面面臨的困境。 南京臨時政府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嚴重的財政困難。 因為帝國主義在武昌起義后奪走了中國海關的所有稅收。
中國海關稅收早就被指定為帝國主義支付外債和賠償金,但稅款的保管和支付,完全由清政府任命的海關道路或海關監督全面負責。 外籍稅務司的權力僅限于征收關稅。
武昌起義爆發后,帝國主義為了保護在中國侵略的好處,完全控制中國海關,馬上開始了向中國海關收稅的活動。 10月15日,總務稅司安格聯表示,讓納稅去革命黨的庫存是不行的,并命令江漢關稅務司蘇古敦將納稅支付給匯豐銀行的我的賬上。 隨后,根據朱爾典的建議,外國公使團居然將所有海關歲入置于總稅務司控制之下,決議列強在上海組織專門機構接受這些稅款。

對此,各地革命黨人相繼抗爭,但由于害怕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最后沒能做到。 這樣,武昌起義后,革命爆發的各通商口岸的海關稅收,無一例外地落入列強的口袋。
從武昌起義到孫中山讓位,還不到半年。 但是,辛亥革命最終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對中國進入現代政治產生了轉折性的影響,之后,經過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各種力量相繼登上了政治舞臺。
對老百姓來說只是剪了頭辮子,社會生活沒有太大變化,但是用意識形態打破了三綱五常,客觀上排除了新文化運動的障礙。
而且,這段歷史已經展現了中國取得民族獨立、民主革命勝利所需的各種主要客觀條件,也充分暴露了資產階級革命迷信資本懼怕列強、人民不依賴人民的特點。
孫中山樂于總結經驗教訓,但他終于認識到將政權讓給袁世凱是歷史性的錯誤。 他看起來很沉痛地寫道:
我辭職是一個很大的政治錯誤,其政治結果就像俄羅斯讓戈爾察克、尤登尼奇、弗蘭格取代列寧時發生的一樣。
但是 20世紀80年代以后,學術界突然刮起了否定辛亥革命鼓吹袁世凱的怪風。
其代表論調是,革命黨不如維新黨,維新黨不如保皇黨,?;庶h不如慈禧老佛,倉促的革命打斷了晚清溫和的政治改革道路,慈禧也支持改革,從這個意義上說,多次改革社會進步要大得多,代價要小得多。
當這位論調的代表人物是歷史學教授袁偉時,他不僅否定了辛亥革命,還鼓勵了晚清的政治改革。 清末新政是幾個行業的大改革,是一場非常深刻的變革。 八國聯軍的侵略違反國際法,因此被英法聯軍的正義懲罰,甚至認為燒圓明園是自作自受。 義和團違反國際法,八國聯軍是堂堂正正之師,庚子之變是禍!

這位老先生經常發表驚人的言論,經由鳳凰網等各個網站的接力,居然不知道辛亥革命在做什么。 “對辛亥革命來說,首要的不是處理經濟問題,而是處理政治上的專制制度,要求民主,保障公民自由平等。 這是近代革命的核心副本,也是辛亥革命的基本需要。

這樣驅除韃靼戰俘,恢復中華平均土地權,建立合眾國數不勝數。 孫中山必須重新訓練才能出港。
聽到鑼鼓聲意味著他已經和歷史學無關,必須表達自己現實的政治需要。 那就是中國盡快執行憲法a政。 他對憲a政的向往已經被迷住了。 以各省協商會議局和商會為中心的民間社會相當強大,他們的獨立性非常強,幾次委托國會運動都是他們領導的。

如此美化憲a政的袁偉,不可能不知道民國北洋政府這一段。 中國有大小300多個政黨,并不是沒有做過憲a政。 原則是袁世凱4年、皖系4年、直系4年、奉系4年,袁世凱、段祺瑞、曹鍔、吳佩孚、張作霖依次各唱了憲a政戲幾年。 在這16年間,民尚是,國尚是,不分南北; 總的來說,總的來說,不是東西。 在連總統選舉都可以進行收費投票的國會中,3000元一票5000元一票,當然不能成為代議機構。 憲a政丑態百出已成為笑話。 張作霖當時的名言是: 無論吃、穿、不聽話,怎么能做到呢? 漢祖劉邦約法三章,我只有一章,不聽話就槍斃。

袁偉時為什么要這樣做沒用的事丟臉? 他認為,歷代的知識階層可以制約皇權,制約皇帝,‘ 從不服從你。 說白了,想要的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知識分子向往的理想社會。 錦衣玉食地被滋養,也有制約權力的地位。

縱觀世界各國的變革歷史,政治權力有皇權、貴族權、資產權、官僚精英權的圈子不斷擴大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占人口大多數的普通勞動者并沒有被排除在權力之外。 袁偉時說的主權在人民,要求分享權力,但這個人民不包括勞動人民。 民主主義的自由只能到此為止,正因為不能再擴大,才能得出歷史性的最終結論。 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形態,民主自由只能由他們享受,不能越來越多,從這個意義上說,將他們擴大統治誰呢? 所以他丑化了辛亥革命,敵視一切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鼓勵少數人進行穩健的改革。 在袁偉時看來,民主主義的自由少了就不行,多了就更不行。

但是,歷史是歷史,歷史不能以少數人的意志重新開始。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者昌,逆者亡。 孫中山一定要革命,只不過接受了過去的教訓。
他從1920年開始接觸俄羅斯人民,希望從俄羅斯革命中找到經驗。 此前列寧關注中國辛亥革命,發表了多篇文案,評價了這場革命的世界意義。
孫中山在反對北洋政府的斗爭中,幻想著不違背皇帝而得到帝國主義的援助,不依賴國內人民群眾,為了依靠少數幫會、地方軍閥,多次進行談判。 到1922年,他巨額支持的軍閥陳炯明投靠直系軍閥倒下。 孫中山哀嘆國民黨在墮落中死亡,要拯救它就需要新的血液。

因此,孫中山也歡迎俄羅斯的援助。
1923年1月18日,蘇聯駐華代表越飛來上海訪問孫中山后,他們聯名發表了《孫文越飛宣言》。
同年8月2日,俄羅斯共同以共產國際代表的名義任命鮑林為中華民國政府政治顧問,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在廣州建立國民黨大元帥府。
毛澤東評論孫中山曾經多次呼吁資本主義國家提供援助,但最終一切都落到了空的地步,反而受到了無情的打擊。 孫中山一生中,只接受過一次國際援助。 這就是蘇聯的援助。
1923年12月29日,孫中山在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協助下重建大元帥府,以蘇共為原型重組中國國民黨。
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布實行聯俄聯共、配套農工政策,重新詮釋三民主義。
與共產黨的合作是一個轉折點,從此中國有了擺脫軍閥混戰局面的機會。
關于選擇聯俄,孫中山曾比喻說,我們在河里被急流沖走了… … 這時,飄來了俄羅斯這根稻草。
1924年1月,國民黨在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后來的中山大學)舉行,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在當天下午第七個議程的時候,一個年輕人就組織國民黨政府的必要性發言,這個發言引起孫中山和許多國民黨人的關注。
孫中山親自批準了這個共產黨為中國國民黨章程審查委員。
孫中山贊揚了這位年輕人,但沒想到他繼承了辛亥未實現的事業,最終將反帝反封建的夢想變為現實。
這個年輕人是毛澤東。
心靈雞湯:
免責聲明:學習興國網免費收錄各個行業的優秀中文網站,提供網站分類目錄檢索與關鍵字搜索等服務,本篇文章是在網絡上轉載的,星空網站目錄平臺不為其真實性負責,只為傳播網絡信息為目的,非商業用途,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1@163.com,本站將予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