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后期真實的國軍”
現在,在平面媒體的投稿中,抗戰中的國軍形象越來越高,戰斗力更強。 這個形象的形成首先有兩個來源。 一個是有點軍事迷很重。 他們在尋找有點舊的材料,但缺乏仔細的辨別比,對國民黨出于各種需要而推行的和史實沒有區別。 由此將國民黨當時推行的大捷作為真實的歷史。 所以很驚訝,元國軍在抗戰中如此勝利嗎! 有這么多戰神! 還有不滿,這些勝利,這些戰神,都被黨派偏見淹沒了! 另一個源頭是抗日神劇。 這些抗日神劇不尊重歷史,只是以某件歷史性的事為幌子,編造一些廢話。 為了收視率,迎合現在年輕人的口味,主角必須偶像化,情節必須奇妙曲折,橋段必須激烈精彩。 為了清潔場面,各種現代受歡迎的戰爭元素也被整合到抗日神劇中。 例如最具代表性的特種作戰、狙擊手等。 因此,電視劇中出現的國軍,往往全員到齊,年輕的國軍指揮官(主角)乘坐著美國吉普車,英俊瀟灑,往往周圍都是英俊的女國軍軍官。 如果看太多這樣的影像的話,一些青少年會無意識地將它作為歷史,想象歷史。

看到這些國家軍隊的巨大形象,沒能對抗戰中國家軍隊的戰斗力發表自己的意見。
首先,我要對在抗戰中,在民族解放中獻身的國軍士兵表示敬意。 這里只是在說國軍的戰斗力。
本文的資料基本上來自三本書。 一本是黃仁宇《從大歷史的立場讀蔣介石日記》。 黃仁宇是歷史學家,在國軍軍校學習,聽蔣介石訓話,抗戰時是國軍軍官。 他以宏大的歷史考察歷史細節,體驗國軍生活,尊敬蔣介石,認為蔣介石和毛澤東一樣有歷史貢獻。 黃仁宇對蔣和國軍隊有著同情的理解。 他談論國軍的問題應該能超越國軍粉絲所擔心的黨派偏見。 另一本書是白修德的《中國的驚雷》。 白修德是美國記者,不客氣。 他是譴責蔣介石和國民黨的。 黃仁宇認為,白修德把抗戰時期國民黨的許多問題歸結為蔣介石個人的道德,有失偏頗。 但是,從總結來看,白修德書中描繪的各種見聞都符合當時的歷史。 黃仁宇書中的一點事例,也來自于白修德的這本書。 另一部是《張發奎口述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回憶錄》,張發奎是國軍名將,抗日時期是第四戰區司令。 這本書是他在晚年采訪哥倫比亞研究者的基礎上,結合各種史料寫成的,其中對國軍、知名將領、領導人有坦率的評論,這些評論加括號,生前未發表。

國軍抗戰中后期的小大捷是謊話。 客觀地說,它有穩定人心的作用,國民政府也有據此謀求提高國際地位的想法。 但是,假貨是假貨。 這里摘錄了黃仁宇的幾句話,不多做說明。
【武漢會戰后】人員的武器裝備急劇退化,推進機構報告的捷克信,通常幾乎沒有實質性。 更大的困難是后方社會的景象。 】
第二次長沙會戰,國民政府殲滅敵人4萬人,宣布俘虜269人。 蔣介石在第三次南岳軍事會議上講話說:就像這次長沙會戰一樣,我們有這樣充足的兵力,有這樣良好的態勢… … 就算沒有1萬名俘虜,也一定會有一千人! 沒有1000,總是有100! 沒有一百,少說應該有十個人,但是現在你們連十個俘虜都沒有了!

虛報戰功,夸大戰果,是古今中外交戰國常見的現象。 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其虛報和夸張的說法是,以敗北為勝利,以敵人自動后退為大勝,并不像國軍那樣始終如一。 特別是在軍隊兵員的資質、裝備訓練、補給安排不如人的情況下,虛張聲勢是難以置信的。

第四戰區司令張發奎也說:
【1944年6月18日,長沙失守。 我對此并不驚訝。 其實我們打過好幾次敗仗。 三次所謂長沙大捷( 1939年秋、1941年、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 )和所謂粵北大捷相似。 敵軍的志向不在長沙。 那就像不在韶關一樣,他們只是假裝攻擊。 我的見解是簡單的理由。 我感覺敵人能夠攻占他們想要的目標。 如果他們沒有占領任何地方,那是因為他們不想要。 抗日戰爭期間我一直是這樣想的。 一切都是時間的問題。 】

這些大捷不可靠的地方在于后期軍隊在抗戰中的戰斗力。
抗戰初期,在國軍有斗志、有武器物資儲備的情況下,國軍與日軍的戰斗力是1比5。 通常,在國軍士兵人數與日軍5比1的情況下,是無法獲勝的。 正如蔣介石日記中所說,日軍是一個師,我軍以八師或十師對戰,但沒能戰勝敵軍。

到了抗戰后期,總結起來,由于武器落后、彈藥補充不足、官兵戰斗素養各部門參差不齊、協同能力低下,再加上軍隊高層腐敗、軍紀惡化,國軍戰斗力急劇下降。
是國軍中后期戰斗力,最證明問題的是豫湘桂之戰。 說失去失地,垮了幾千公里,絕不為過。 1944年,法西斯三國已經呈現敗局。 這一年,強弩之末的日軍,有8個月的時間從河南飛往桂林。 國軍損失在50萬人以上。 在很多戰斗中,國軍一觸即發,或者不戰而退。 當然,其中也有第十軍血腥衡陽47天這樣的少數血腥戰役,但都是守城。

第十軍在衡陽孤城出乎意料地抗擊日軍長達47天。 在大崩潰中,第十軍的血腥戰斗引起了國民和世界的關注,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國軍的形象。 衡陽是戰術要地,勢在必行。 而戰役的勝負關系到國軍的國際聲譽,關系到國民政府乃至中國在反法西斯國際陣營的形象和地位。 第十軍在衡陽打了一場血戰,給了國軍機會。 國軍必須反擊,取得漂亮的勝利。 這次反擊是為了國民政府的存亡,也見于英美。 蔣介石集結軍隊反擊衡陽外日軍,嚴令解除衡陽的包圍。

美國記者白修德與六十二軍回到衡陽作戰。 描繪行軍和戰斗的場面。
【我和六十二軍一起前往日軍包圍圈… … 山腳下都是人… … 三個身體中有一個拿著步槍。 剩下的人是軍需品、電話線、米袋、機槍的零件… … 雖然很強,是茶色,但是很瘦。 他們的槍很舊,他們草綠色的制服破爛不堪,每個腰間掛著兩顆手榴彈,每個脖子上圍著一個藍布長袋,袋子里塞滿了大米,它是前線唯一的口糧… … 他們的腳在草鞋上破爛不堪

第二天早上3點30分,攻擊開始了。 日軍駐扎在衡陽以南的高山上,六十二軍的部隊正前往高山對面比較低的山背。 攻擊的一師有兩門法國式的七五炮,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 還有9門迫擊炮。 這個師團有兩百發七五炮炮彈,所以用燃氣炮彈像守財奴一個人的金洋鉉。 從凌晨3點30分到中午,華軍爬上日軍陣地的斜坡,他們的步槍和刺刀試圖擊斃或刺傷敵人,但中午日軍還在那里。 中國迫擊炮間歇性地在日軍把守的山上鳴響; 機槍和步槍在夏天的酷暑中,間隔很長才熱鬧起來; 整個前線沒有一點動靜。

我們等了三天,看到了反攻的進行。 然后我們繞到后面回家了。 我知道我們能看到的是攻勢,沒有越來越多的東西了。 能流血能肉的事,中國士兵都在做。
日軍在衡陽附近停了一個多月,他們不過是在重組部隊。 中央政府把其他軍隊累壞了,派了一軍又一軍到包圍線,設法沖進去。 實際上,中國軍隊總共有10萬人的景象試圖沖進敵軍2萬5千人的防線。 】
黃仁宇對白修德的這一記錄提出了質疑。 引用了日方防守隊的戰斗記錄資料。 日本方面在六十二軍的攻擊中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白修德的問題是以美軍的標準來衡量國軍的裝備。 而且,他只是在后面觀戰三天。 不是戰斗的全部記錄。 但作為當時國軍作戰能力最生動的描寫,值得借鑒。 在反攻衡陽,六十二軍已經打得很好。

衡陽失守后,日軍開始將目標瞄準廣西桂林。 第四戰區的張發奎描述了這個地區的戰斗。 張奎沒有職務權限,指揮中央軍不容易。 回憶錄中,張發奎這位曾經的北伐名將,不知防衛,隨后失守、撤退、崩潰、失守、崩潰,直到日本停止攻擊。 以下摘自張發奎回憶錄:

【1944年6月,十六集團軍副司令官韋云淞奉命兼任桂林城防司令。 他表示樂觀,有信心保衛桂林。 蔣介石命令遵守三個月。
1944年9月,桂林以北全州,蔣介石命令九十三軍(蔣介石嫡流部隊)死守三個月。 90三軍裝備的美國裝備卡賓槍和沖鋒槍。 九十三軍的軍長以前是猛將。 我(張發奎,以下所有) )認為城內外沒有公務,三天也守不住。
9月11日,我給蔣介石打電話,認為保護三個月是不可能的。 但是,全州囤積大量物資,希望陳牧農堅守兩周,撤出大量軍需物資,9月27日九十三軍后撤。 蔣介石答應了。 陳牧農感謝我。
同日,九十二軍第一支黃沙河的部隊沒有抵抗,而是在全縣的主要陣地… … 敵人逼近全州時,陳牧農在恐懼中,坐滿彈藥和糧食的倉庫… … 9月13日晚,陳牧農撤出全州。 他有最精良的裝備,但不能贏得勝利!

梧州9月20日放棄守,容縣22日放棄守。
中央軍校六分校畢業生防守的龍虎于9月25日放棄防守。
11月9日,韋云淞從桂林打來電話,說敵軍占領了省政府所在地。 要求蔣介石允許桂林守備隊突破,但未被允許。
韋云淞逃出了桂林。 城防司令一走,部下無法繼續抵抗,有些人突圍,死傷慘重。
三十一軍這么快就放棄桂林,我(張發奎)也很驚訝。 (三十一軍屬于桂系,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子弟兵。 桂林在抗戰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是桂系的大本營。 桂軍在國內也能打仗。 所以張發奎感嘆這個! )
關于柳州,我們沒有接戰。 是的,在柳州一直沒有抵抗。
11月21日,蔣先生在我部宣布南丹和六寨退… … 第二天,我到達南丹時,九十七軍的陳素農… … 我還見到了湯恩伯的副手孫元良。 我命令九十七軍防守金城江。
11月24日,我抵達六寨… … 令我驚訝的是,負責防守金城江的孫元良已經到了六寨,他跑得這么快,怕死!
11月28日,我離開六寨經獨山去了都勻。 貴州的局勢也亂了。 28日,敵軍占領南丹,越過黔桂邊界進入貴州,追擊我軍… … 我幾乎失去了所有的新血液部隊。 】
從張奎的回憶來看,說軍隊沒有斗志,不賣命也不為過。
在有名的抗日劇《亮劍》中,晉軍楚云飛在平安縣大戰后與參謀長解體。 其中有幾句臺詞的宗旨是,過去國軍不能與日軍面對面激戰。 現在,經過多年的經營儲備,裝備上來了,戰斗力也提高了,還可以和日軍進行炮擊戰。 消遣似乎很好。 但是,很遺憾,這是作者編劇想的。

武漢會戰后,國軍退守內陸,大西南川滇黔成為大后方。 國軍之后物資的困難凸顯出來了。
中國本來工業就很落后,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區。 內陸地區的工廠數量只有全國的6%,發電量為全國的4%。 截至1939年,內陸各省每年只生產1200噸銅鐵。 之后,經過資源委員會的經營,產量增加了10倍,但1944年只有1萬噸。
武器彈藥需要鋼鐵。 這么多鋼鐵怎么能支持幾百萬大軍?
抗戰期間,加上上海的五千多家工廠和江南各地,搬到內陸的不過200多家。 從武漢調入150多所房子。 1940年不過4500家。 這些工廠可以生產一定的消費品,但對戰爭的貢獻甚微。
關于重工業和戰術物資,這里有一些數據。 摘自《抗戰大后方工業研究》一書。
戰前重要的軍事物資:
【石油、汽油年產量200噸,自給率0.2%;
鋼鐵30000噸,自給率5%;
車輛船舶,自給率16.5%;
水力發電、冶金、機械、電器、兵器等重工業:
工廠數量占工廠概要的14.72%;
資本額,18.27%;
勞動者人數,5.74%。 】
可以說中國戰前的重工業極其薄弱。 1936年下半年,國民政府開始實施“重工業三年計劃”和“兵工五年計劃”。 看時間,想想日軍占領的速度,這些計劃已經來不及了,大部分還沒有完成。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工廠以重慶為中心,建設了32家兵工廠。 經過努力,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 1943年,大后方兵站各工廠可以年產。 七步槍66831只,七九槍彈14405萬粒; 輕機槍9390挺重機槍2940挺八迫擊炮1381門,炮彈715979枚; 手榴彈2733千枚; 六厘米迫擊炮1100門,炮彈203118; 三七戰防炮40門。

國民政府的兵工廠只能生產一點輕武器和彈藥。 無法生產真正的大口徑大炮。
關于輕武器,他認為國家軍隊有300萬軍隊,于1943年1年生產,七九步槍彈每人48枚,手榴彈每人不足1枚。
那么,可以買嗎?
國民黨政府成立以來,1931年關稅自主,隨后食鹽公賣,廢除厘米通道,開始征稅,也發行公債。 長江中下游是中國最富裕的地方,工商金融業發達。 因此,國民政府的財政有了很大的增長。 因為蔣介石有能力購買德國式武器裝備部隊。 然而,武漢會戰后,財源完全流失,但軍隊卻大幅膨脹。 蔣介石裝備的德國式裝備師,也幾乎沒有消耗。

因為自己不能生產,所以只能依賴外援。
抗日戰爭中,中國有四條生命線。 第一條、以蘭州為樞紐的西部交通線。 從1938年到1940年,蘇聯為了牽制日本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軍事物資。 第二條是目前越南海防港至昆明的滇越鐵路,境外華人、其他國家支援的物資、商貿貨物從海防登陸,通過廣西運往昆明。 1940年,法國政府在日本的威脅下關閉了這條運輸線。 第三條是滇緬公路,這是最有名的運輸線。 這條路建于1938年。 20萬工人,其中大多數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在崇山峻嶺中修建了通往緬甸首府仰光的公路。 這條道路可以避免日本的威脅。 抗日戰爭初期,軍隊的武器、維持經濟運行的物資、中國無法生產的各種物資,都依靠這條道路。 1942年8月,緬甸淪陷,滇緬公路被切斷。 之后,美國開辟了從印度飛躍到喜馬拉雅空中的運輸線,即第四生命線,被稱為駝峰運輸線。

到了1943年,國民政府只依賴駝背運輸線。
數百萬軍隊的裝備,怎樣才能用一條空的運輸線支撐?
關于這個駝峰空運輸的話,其中大部分都充滿了美軍的飛行隊。 只給中國一部分。
現在常說美國援助的美國裝備。 真正裝備的是中國遠征軍在印度的部分。 這也是國軍戰斗力最強的。 中國國內部分滇緬遠征軍,1942年-1944年9月,美國運往云南交給中國遠征軍的武器數量為:沖鋒槍2724支、步槍20000支、機槍663支、迫擊炮284支、火箭炮524支、山炮302支 中國遠征軍有18個師。 盡管如此,這些部隊還是屬于國軍的精銳。

但是,國軍有300萬以上的軍隊呢。
抗戰時期,美國原本計劃援助中國60個師的裝備,但21個師的武器全部被英國挪用,只有39個師的武器最終在46年間全部交付給了國軍。 (數字來自新聞網站《中國遠征軍70周年紀念》)
有限的美國援助物資,有一部分儲備,沒有發給部隊,特別是非嫡流部隊。
1944年10月,斯坦威來到柳州巡視。 他問張發奎部隊是否有吉普車、沖鋒槍和發射器。 第四戰區司令張發奎說沒什么。 史蒂夫驚訝地向張發奎專門分配了一輛吉普車、四把沖鋒槍、一把卡賓槍和12套無線電設備。 前面提到的反攻衡陽的黃濤六十二軍軍長,看到這個新裝備,說:“這把卡賓槍很棒,給我吧。” 張62;拒絕了,黃濤生氣地走了。 張發奎又想到指揮作戰,趕緊請副官送卡賓槍。

戰地司令和主力軍軍長在為卡賓槍打架!
但是,可悲的是,全州儲存了大量武器彈藥,卻被九十三軍點燃!
1944年11月14日,宜山失守。 政府命令張發奎炸毀懷遠以東十幾列卡車。 車上有大量的美援武器、彈藥、醫藥和通信設備。 張奎不知道這里有這么多物資。 當時來不及搬運,在爆炸之前,身邊的警衛隊和特警團必須盡量擁有。 沖鋒槍,卡賓槍,能拿多少!

看這里,真無語!
據黃仁宇推算,國軍工廠每月最多生產1500萬枚步槍彈,平均每名士兵4枚。 筆者之前計算的1943年的七九式子彈每個士兵每年48發。 兩者一致。
白修德估計,楚緬公路開通時,中國有1萬5千輛汽車。 3年后,由于維護不足,只行駛了5000輛。 1943年,每天西南的重要干線平均只有123輛車輛。 一輛軍車運送物資23噸。
這種武器生產和物資運輸,軍隊的情況可想而知。
黃仁宇兵學校畢業后,在第14師團當上尉排長。 他想起來了:
【我當上尉排長的時候,士兵沒有牙刷、肥皂、毛巾。 全都用粗布洗臉,一個士兵眼睛發炎,第二天十個人發炎。 第十四師是國軍強隊,但1941年士兵們沒有換衣服,晴天必須全隊沐浴在河里,所以把身上的衣服洗干凈,晾在樹枝上。 】

黃仁宇當時月薪42元,制服是自帶的。 在云南駐地村鎮吃一碗面法幣三元。 當地土匪買輕機槍,每挺7000元。 這是上等兵40年的工資。 一些部隊晚上把槍關在槍套里,以防士兵持槍逃跑。
事實上,武漢會戰的時候,國軍的裝備問題已經暴露出來了。 湖口馬當要塞是武漢的入口。 馬要塞陷落后,德國顧問報告說機槍迫擊炮是全系廢鐵,步槍使用者不到半數。
然后,退到西南后,國軍的武器、物資又大幅下降。
黃仁宇說,自己當了下級軍官,帶著36名士兵,惶惶不可終日。
從這樣的裝備情況也可以看出為什么國軍打了這么多會戰,幾乎很少主動攻擊。 除了爭奪一些戰術命脈之外,如果日軍不來攻擊,國軍應該不會主動出擊。
軍隊的裝備、物資儲備、運輸能力乃至工業支援能力,都無法支撐大兵團的大規模反攻。
所以,白修德說這支軍隊,竟然堵塞了日軍的六年,這是那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中最值得觀察的。 它能在作戰中取得真正的勝利,并不是一件奢侈的事。 其最大的勝利是活下去,站起來,承受住自己政府和社會崩潰的壓力。
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重要因素。 國軍戰斗力弱的,不僅僅是武器物資,還有人。
這里我要談兩點。 官兵關系和居民關系。
關于官兵關系。 白修德的《中國驚雷》中有《命中注定的中國士兵》,從征兵開始,包括食物、醫療、地位等。 如果有有趣的朋友的話請看看。
在抗戰中,國民黨征兵抓壯丁為人們所詬病。 需要戰爭動員。 問題的時候,國民黨不是征兵,而且抓住了,中間有各種賺錢的貓。 比如,有錢人家里花錢找替補,中途隨便抓人壯丁。 而且,對這些兵員,也不愛護,其中大部分兵員在路上病死。 郭沫若抗戰的回憶《洪波曲》中也有記載。 一天,郭沫若在重慶的某個地方發現了許多乞丐,被綁著手,臉上亂蓬蓬的。 聽著,這是新征聘的兵員,擔心逃跑。 郭沫若想起了在哪個乞丐眼里,或者憤怒,或者茫然。 到了抗戰后期,兵員的素質急劇下降。 新兵訓練結束來到軍隊,也沒有地位。

然而,相反,軍隊高級官員奢華腐敗。 一空吃餉,許多部隊的編制和人數參差不齊,其中軍餉被用于官員貪污。 高級官員還使用手中的權力進行走私和出售武器。
這樣,軍官和士兵自然遠離德國,軍心渙散。
懷特修德的記載:
【有八百人的部隊從華北甘肅出發,地點和白修德不對,翻譯不對,行軍到昆明上美軍培訓班,途中兩百人病死,三百人開小差。 另外,從華北向南行軍可能會很開心,但也可能不開心。 個人的觀點決定了通過四川。 這個師的許多士兵是從四川征聘的。 這個師團出發時有7千人,但到達目的地時只剩下3千人。 因為排著隊的人失蹤了,回家了。 】

抗戰后期,軍民關系也越來越差。
在豫桂戰爭中,駐扎在河南省的湯恩伯部軍紀太差,當地農民趁國軍戰敗擊退了國軍。
實際上,平民與國軍關系惡化是普遍的現象。
懷特修德說:
【蔓延在中國軍隊內部的殘酷和痛苦,不僅會使高級軍官和參謀墮落,還會使普通士兵惡化。 】
白修德記述了這樣的事情。
1943年,鄂西大捷接受記者采訪,該副本未刊登,白修德記錄如下。 據采訪,沒有大的勝利,國軍損失了7萬到8萬人,敵軍損失了3千到4千人。 更令人驚訝的是,他意識到了人民的冷淡。 在敵人到達澤縣和津市之前,形勢危急時,當地駐軍命令人民避難,一家只能剩下一人。 兩天后,有命令撤離人們的集體,一個也不能留下。 如有違反,則以漢奸論罪。 民離開后,駐軍將全城搶劫、搶劫的東西運走。 年紀太大不能離家的人和不想出門的人,全部殺掉。 有時連同房子一起燒掉… … 老百姓用手勢偷偷告訴記者四十四軍干的,八十七軍也是這樣,大家都說敵軍比國軍好多了。 他們說起國軍,就好像那不是自己的軍隊一樣,以為自己是第三者。

1944年桂柳之戰大敗后,張發奎反省說:
【廣西人民對國軍的態度比以前更差了。 他們以前經常合作。 態度改變的原因是我們的軍紀變差了,這次沒有疏通就一起撤退了。 】
關于韋云淞守桂林,根據《張發奎口述自傳》第282頁的附注3,桂林原市政府、警察局協助部隊維持秩序,留給各家壯丁獨自守護私人財物,緊急避難。 城內只剩下防守部隊。 守城官兵紀律松弛,各想各的。 城防司令韋云淞、軍長赫維珍、師長許高陽等,領取全軍月薪3個工資和主副伙食費后,90%回家,拿著僅有10%的經費進城。 他們打算為桂林失守創造國難的財產。 下級官兵每天晚上四次到民宅翻箱子,搜財物,雞殺雞,看狗? 狗把居民遺留在桂林的財物都搶光了。

這樣的子弟兵,老百姓怎么會擁戴呢?
國軍從上到下,可以說已經開始大面積崩潰。
這里以第四軍為例。 第四軍因北伐而聞名,被稱為鐵軍,張發奎在1932年之前一直是該軍的老長官。 1944年,第四軍保衛長沙。 長沙淪陷,第四軍損失慘重,軍長張德可以被槍斃。 張發奎想起來說:
【長沙淪陷前,馮玉祥舊部、軍委第四軍風紀巡邏團主任委員石敬亭在長沙居住的第四軍巡邏后,路過柳州。 他這樣對我說。 ‘ 小華,我來告訴你一下。 第四軍沒有希望了,那軍紀很差。 他說張德本應該視察部隊視察防御工事接近士兵,但沉浸在繪畫、書法和詩中。 】

這就是抗戰中后期的國軍!
【梁孝,察網專欄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 】
本文:《“抗戰中后期真實的國軍”》
心靈雞湯:
免責聲明:學習興國網免費收錄各個行業的優秀中文網站,提供網站分類目錄檢索與關鍵字搜索等服務,本篇文章是在網絡上轉載的,星空網站目錄平臺不為其真實性負責,只為傳播網絡信息為目的,非商業用途,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1@163.com,本站將予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