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利兵 :西溝精神基于田野調查的發現與思考”
西溝精神
基于野外調查的發現與思考
編輯者:
西溝是晉東南的鄉村。 1943年,這里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民互助小組。 此后,這個太行山山村在李順達、申紀蘭等模范的帶領下艱苦奮斗,經過集體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不懈努力,從貧困到財富,形成了著名的西溝經驗。 西溝70多年的迅速發展史也是新中國迅速發展史的縮影。 在凋零落后、內外外交困難的環境中,世世代代勞動人民團結互助,自力更生,開創了今天的繁榮局面。 飲水思源,先人篳路藍縷的功應該牢記在心。 70年國慶節的時候,保馬在這里祝愿祖國繁榮昌盛,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萬歲!

保馬今天推送常利兵老師的文案《西溝精神基于田野調查的發現與思考》,紀念無數為新中國繁榮昌盛而奮斗的人民。 本文刊登在《三農中國》《賀雪峰主編》2007年第11期。 感謝作者常利兵老師對保馬的大力支持。
2006年7月至9月,筆者到山西平滑縣西溝村進行了兩個多月的野外調查。 主要是為了集體化時代的中國農村變遷相關課題研究。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第一階段的田野事業中,西溝給人的印象比以前想象的要深得多。 不管是那里的人,還是面目全非的山水,只有面對西溝的人,才能體會到人與自然的競爭與共存,才會意識到今天的西溝真的很難到來。

其實,西溝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名字,曾經為世界上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的人們所熟知。 原本不起眼的窮山溝之所以如此廣為人知,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誕生了共和國歷史上兩位著名的勞動模范。 一個是已故的李順達,另一個是還健在的申紀蘭。 正是這兩位勞模帶領西溝的人逐漸脫貧致富。 如果說從1943年春天李順達互助組成立到現在已經過了60多年,那么最精彩的一些變化就是,原本散布在200多條溝和300多座山的40多個自然村從溝里鉆出溝外,從山頭轉移到平地上,破敗古老。 而且,所有大小的斜面都已經被綠樹覆蓋,大大小小的山間也都建滿了水庫和門,布滿了谷坊,培育西溝人的耕地,十分壯觀。 如果說集體化時代的西溝以自身的快速發展經驗引領了中國其他農村,那么在當前再次掀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運動中,西溝的經驗仍然有我們借鑒的寶貴財富。 基于田野調查的發現和思考,我把它總結為勞動起家、互助合作、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也就是所謂的西溝精神。

李順達(左一)
開始勞動是西溝人最本質的精神。 1943年李順達互助小組成立時,標志著西溝人靠勞動起家、致富精神的誕生。 抗戰初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李順達領導西溝人取得了減產減產的勝利,從統治西溝土地的大地主那里贏得了二三十畝的死契地。 這也是西溝人破天荒地擁有最低生存保障資源的大事。 西溝村域的所在地本來是山與山相連的溝,山是石頭山,溝是亂石溝,冬天的雪裹著風沙,夏天的洪水是猛獸般荒涼的不毛之地。 盡管如此,西溝人很少擁有自己的耕地,大部分都在租界地主控制的山坡上生活,一年中,盡管產量微薄,大部分的收成和擁有都必須被地主奪走。 因為,獲得土地對西溝人來說是生存下去的資本。

但是,勞動起家作為西溝的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經過艱難過程后的結晶。 現在的西溝展覽館是表現這種實踐過程的重要標志,展覽館門口的勞動起家四個字可能足以讓所有參與者無限遐想和贊嘆。 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參觀西溝展覽館的人一天可能會達到萬人以上。 他們不僅身處李順達和申紀蘭兩位勞模帶領西溝人工作、戰斗的地方,我想由此也能感受和感悟到西溝人總有一天會改變土地的精神所在。 如果說西溝展覽館只是靜態地強調勞動企業家精神的本質,那么,當你攀登滿是綠化林的山坡,走進滿是谷坊的山谷,走在宏偉的洪大壩上,與勤勞樸實善良的西溝人暢談時,勞動企業家的實踐過程就會動態地展現在眼前。

另外,勞動起家可以說是對李順達勞動致富經驗的傳授和升華。 戰爭年代,李順達不僅帶領西溝人減少房租,減少利息,合并勞動力,還帶領全家人率先努力生產,勞動致富,為西溝人創造了鮮活的模板。 土地貧瘠、災害頻仍、戰亂不斷,但李順達一再重申的勞動創業信念沒有改變,不離勞動、不離群眾,成為他一生的座右銘,至今仍是人們緬懷這一著名勞動模式的最佳表現 西溝人記得,李順達為了改變人們懶惰的農業習性,努力改善農業技術,選擇優良品種,使用新型農具等,同時自行在自家耕地進行實驗,結果產量大幅提高,得到其他村民的認同,用事實說明了只有勞動才能致富的道理

為了改變西溝荒山禿山,治理山洪災害,李順達帶領西溝人民從抗戰期間開始多次植樹造林,多年來終于在西溝大小的山坡上披上了綠色的外衣。 起初,由于沒有技術,李順達帶領西溝的人們植樹,但成活率很低。 村民說:“我們西溝的山又高又沒土。 從很久以前就沒有長過樹。 花了300畝播種,只種了幾棵樹,真可憐。” 李順達對村民說。 “這表示,只要有一棵樹活著,我們西溝的山上就會長出樹,只要有一棵樹活著,就不會被斜坡所困擾。 畢竟,在李順達的積極指導下,西溝人找了專家,學了技術,最終使西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勞動開始的基礎上,互助合作是西溝人同舟共濟的勞動形式。 20世紀40年代初期,由于日本侵略軍的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落日反共,以及連年的自然災害,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遭遇了巨大的困難,特別是華北華中各抗日根據地出現了嚴重的災害。 為了實行粗暴作戰,引導群眾開展大生產運動,扭轉抗戰的嚴峻形勢,1943年底毛澤東在邀請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的大會上發表了題為組織化的重要演說。 組織化作為一種戰術方針,為邊遠地區的軍民指明了方向。 結果,雄壯的軍民共建、溫飽充足的大生產運動在抗戰后方形成了熾烈的勢力,為抗戰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同樣,1943年,李順達積極響應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組織、生產自救的號召,首先率領西溝五戶貧農組成互助小組。 李順達互助小組成立后,以互助生產、自助度不足為主要任務。 李順達還提出,將自己僅有的五斗剩菜和一石多谷糠全部分給群里缺糧的家里送,群里我有半碗湯,不要餓著肚子互相幫助和拉扯。 這種相互扶持的行為基本上保障了互助小組的生存和快速發展。 更重要的是,李順達互助組向其他村民展示了新的生命力在增長。 結果,互助組成立不到一個月就從原來的6戶迅速發展到16戶,到1944年,西溝20戶除了1戶在外經營外,全部加入了李順達互助組。

西溝的人可能誠實、勤奮、善良; 西溝人不怕困難,也許是用來創造的; 李順達互助集團不僅在西溝生根發芽開花,而且在太行抗日根據地乃至整個晉冀魯豫邊區樹立了革命和生產的典范,成為太行山的旗幟。 1944年冬,由于李順達互助集團在革命和生產方面的杰出成就,在第一屆太行區群英大會上,李順達被選為生產互助一等英雄。 1946年冬,在太行區第二屆群英會上,李順達又當選為合作勞動一等英雄; 1948年冬,由于李順達五年方案提前兩年實現,中共平順縣委在西溝李順達家召開慶功大會,太行區黨委和行署分別頒發了平順人民的方向和革命時代、人民英雄的錦旗。 同年年底,為了表彰李順達互助組英雄起家、全村致富的優異成績,中共太行區委和行署又授予李順達農民翻身之路的錦旗。 因此,全國解放后,李順達互助小組在全國農村領先的互助合作化運動中成為人們學習的典范。

可以說,李順達在帶領西溝人勞動致富的生產實踐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羨慕和贊賞的榮譽,更重要的是西溝人用自己的血汗建立的互助合作精神,是向國民展現光明和前途的精神。 因為他們不僅會改變自己,還會改變西溝。 正如毛澤東1955年在《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高漲》一書中西溝農林牧生產合作社文案《勤儉辦社、建設山區》中指出的那樣,… … 這個合作社的經驗告訴我們,自然條件不好的地方可以大量增產,為什么自然條件好的地方不能更大量增產呢? 正如這句話所示,我認為它如實地表達了西溝人民合作精神的內涵。 它是以人為本的理念,也是對新中國農村建設運動中這種精神的贊揚和傳達。

申紀蘭
自力更生是集體化時代李順達和申紀蘭兩位勞模帶領西溝人進行生產實踐的典型特征。 在調查期間,人們對我說,西溝能有今天這個樣子,是小李(李順達)帶頭干的,都是用鐠頭、鏟子、行李箱筐干的,都是起早貪黑、常年干的 這樣的說法隨處可見,但我不太清楚當時的西溝人憑著怎樣的信念和毅力與窮山惡水長期戰斗。 我甚至覺得人們編了一點神話。 但是,當我不斷地走在西溝的原野上時,這樣簡單的疑問很快就在我的腦海中消失了,我真的感受到了西溝人的壯舉和偉大。 從那石制來看,不僅僅是谷坊和水庫,每棵樹的栽培不僅要封山、保持水土,更重要的是聚集在其中的奮斗品格和自力更生的精神。

當然,西溝人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勞動起家、互助合作一樣,經歷了生成的過程。 而自力更生是立足于勞動起家互助合作的實踐精神,與勤儉節約行為相伴而生。 集體化時代的西溝,李順達和村民共同決定了五條不花錢的規則:山上有些不花錢; 在地里成長的東西不花錢買;自己做的東西不花錢買; 修補后可以采用的東西不花錢就買; 能自己培養的東西不用花錢就買。 原西溝大隊支部書記張俊虎老人向筆者講述了西溝人自己購買第一臺拖拉機的事件。 1958年建設西溝水庫時,平順縣的拖拉機首次進入西溝村協助水庫工程。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很器重拖拉機,爭論說西溝里也應該有自己的拖拉機。 這樣可以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事業,豐收增產,積攢資金,為許多國家做出貢獻。 但是,西溝員工聽說一臺拖拉機幾萬元就可以買到,很為難。 有人說,如果國家不幫助我們,光靠我們是不可能實現的,還有人說,西溝是老模范老先進隊,干部一開口,還會擔心幾臺機器,國家里有的是。 李順達在聽這些員工發言時覺得,這反映了農業機械事業快速發展要走什么樣的路、走什么樣的路線的大問題。 因此,西溝黨支部村民認真學習快速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應放在自身力量基點上的政策指示,號召廣大職工自力更生,建立一切革命精神。 如果有困難的話,不要做國家伸手依賴國家支援的事。 這樣,西溝人依靠勤儉節約、自力更生,從多方面增加收入和節約支出,逐年擴大公共積累,到1966年夏天首次購買了拖拉機。

這里只舉了西溝人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中關于自力更生精神生成過程的許多例子。 由此,我想到的另一個問題是,李順達作為全國勞動模范所擁有的那種勤儉辦公司、自力更生的崇高革命信念,確實不是普通人能掌握的,但李順達是個極其普通誠實的農民。 想想看,作為自己的勞動模范和名聲,李順達有能力要求西溝的人擁有一臺或幾臺拖拉機,甚至西溝可以輕松享受的一切優越條件。 但是,李順達沒有這樣做。 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國家如何讓西溝村民輸血,而是如何千方百計帶領西溝人民繼續在現有環境中造血和養血,這是西溝人民自力更生精神中最值得后人學習和借鑒的

現在,雖然集體劃時代已經過去了將近30年,但是可以感受到西溝人民自力更生的干勁和榜樣。 那不是經不起歷史和實現考驗的做作,而是確實給人以奮進感的時代精神。 當然,強調西溝人自力更生,并不是否定或拒絕國家援助力量的存在,而是需要以農民自身力量為主,積極克服困難,創造條件,創造和諧,不斷繼承和發揚進步的革命精神。

艱苦創業是西溝精神的整體象征。 我想,想知道艱苦創業這種精神是如何存在于現實中的人,只要自己進入西溝人的生活圈,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如果可以稱西溝為神話,那就是真實的神話,是可見的、可觸及的神話,而不是虛幻抽象的神話。

西溝舊貌簡單,是東西短南北長的深山溝,其所在的山脈毗鄰河南林縣,所以這條山溝成了舊社會逃過劫難的河南人的避難所和落腳地。 但是,由于西溝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山是石頭山,溝是亂石溝,沒有給住在山溝的外來人帶來富裕的生活。 另外,加上地主富農的剝落,很多都處于生死關頭,勉強度日。 當然,社會經濟史對西溝人生活的解釋可能更多、更復雜,但這里首先要證明的是,西溝原本是荒山秉嶺、窮山惡水的不毛之地,但這種生存困境隨著李順達互助組的誕生而逐漸改變。 而這種變化的過程,正是西溝人不斷艱難創業的實踐過程。

把西溝人艱苦的創業精神表達為人勝天似乎不合適。 通過西溝人民的辛勤勞動,封山育林,防洪蓄水,填溝造地,筑壩防洪。 經過幾十年的治山治水工程,西溝荒山變了樣子,亂石溝也全變成了漂亮的沙灘和梯田。 當然,西溝人艱苦的創業過程是在勞模李順達和申紀蘭的指導下進行的,但更重要的是,兩位勞模帶領西溝村人艱苦創業的經驗和精髓,才是我們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我們不能用現在的觀點簡單地評價艱苦創業的實踐過程。 我認為它強調的不僅僅是政治經濟學的過程,其實踐本身產生集體感情和價值認同,從而形成行動導向。 所以,艱苦創業的精神不僅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而且還值得將其放在具體的時間空的背景下詳細說明和研究。

當我和西溝的人們一起上山種樹的時候,看到人們那愉快的笑聲,我覺得仿佛回到了幾十年前李順達帶領西溝的群眾上山植樹的情景。 到現在為止我都不知道該如何表現種那棵樹的體驗。 哪個村民中最大的一年近70年,曾經在李順達的指導下植樹造林、治山; 最小的18歲,他們聽大人說,李順達是西溝的英雄和勞模。 村民們并不認為種樹是一種負擔。 雖然有些山坡重新種植了幾次,但感覺村民們更樂于助人。 假期里,我和他們一起唱歌、談笑風生,哪個老員工以唱革命老歌為榮? 他們想回憶那個艱苦創業的時代,但那還在繼續。 對年輕一代的西溝人來說,在這樣的儀式場景中,他們不僅完成了植樹這一活動,更重要的是,老一輩西溝人的精神和品格也以微妙而富有情趣的方式被體驗和理解。 這只是我在西溝田野工作中遇到的片段,但它展現了西溝人生活世界中艱苦創業精神的傳承與延續。

時代變了,體制變了,但精神可以永存!
西溝精神是西溝,但它也是中國的。 這是我從田野工作中得到的最大啟示。
比較目前新農村建設運動中存在的許多問題,例如,有些地方只是把新農村建設看成拆舊房子,蓋新房子,或者粉刷墻壁,張貼標語和口號,以應對檢查; 更嚴重的是,打著建設新農村的旗號破壞良好的生態環境,或者隨意征用農民的耕地。 我認為西溝精神在新農村建設運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那可能有助于我們把新農村建設看成一種總體的社會現象。 不僅是物質改善的工具,也是所謂現代化、城市化建設的一部分,還應該從整體文化系統的角度實踐這項運動。 那么,通過新農村建設運動所達成的不僅是物質生活的改善,更是生成新時期的文化認同和精神習慣,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心靈雞湯:
免責聲明:學習興國網免費收錄各個行業的優秀中文網站,提供網站分類目錄檢索與關鍵字搜索等服務,本篇文章是在網絡上轉載的,星空網站目錄平臺不為其真實性負責,只為傳播網絡信息為目的,非商業用途,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1@163.com,本站將予以刪除。
下一篇:“沙健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