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志愿軍戰歌背后的故事”
一打開欄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境作戰70周年。 從現在開始,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央紀委國家監察委員會網站上都開設了抗美援朝和平保衛專欄,講述了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抗擊美國侵略、保衛國家、保衛世界和平正義的光輝歷史。

中央紀委國家監察委員會網站李志勇雄赳赳氣昂昂,報道越過鴨綠江! 保衛和平、保衛祖國、保衛家鄉… … 9月底,在南部某海域,風急浪大,第74集團軍某旅組織了航海訓練。 志愿軍戰歌連的官兵唱起了戰歌,雄壯的歌聲響徹云霄。

70年來,每次重大任務,志愿軍的戰歌都要重溫《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戰歌》。
志愿軍戰歌出生在抗美援朝第一線,歌詞作者為志愿軍炮兵1師第26團5連輔導員麻扶搖,普通士兵。
1950年夏天,五連去鴨綠江邊整理行裝待命。 連隊召開了表決大會。 幾個班的決心書中寫著,保衛和平、保衛祖國就是保衛家鄉。 有一個士兵意志堅強,意志消沉,橫渡鴨綠江,有一個士兵打敗了美帝的野望狼,整個會場都充滿了雄壯和憤怒。

新中國成立幾個月了,鴨綠江的前端還沒有通電。 躺在發黃的煤油燈下整理士兵豪言壯語的麻扶搖,大會上每一個誓言都浮現了出來。 他在詩中寫下了士兵們對侵略者的仇恨、正義的捍衛和對家鄉的愛。 黎明,麻扶搖完成了作品。

這首來自前方的詩在志愿軍士兵中迅速傳播。 在炮兵部隊采訪的總公司記者陳伯堅在其寫的戰地通訊中引用了這首詩作為開頭。 那時陳伯堅還不知道詩的作者是誰,只是,這是記者在前線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部隊聽到的多家媒體轉載的詩。

1950年11月26日,音樂家周巍巍在《人民日報》上看到這首詩的當天作曲,以詩中最后一句打敗美帝野心狼為暫定歌名,簽署志愿軍士兵的話,周巍巍曲。
不久,一家雜志以“中國人民志愿軍部隊戰歌”為標題刊登了這首歌詞。 看到戰歌這個詞,周巍巍眼前一亮,所以把這首歌改名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 1951年4月5日,中國抗美援朝大會發出通知,要求在五一節示威游行中演唱,正式將這首歌稱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戰歌。 這首雄壯的歌曲響徹朝鮮戰場,響徹祖國大地,鼓舞志愿軍,英勇殺敵,鼓舞全國人民,奮勇前進。

回顧當時,新中國廢而待興。 美國將戰火蔓延到中朝邊境,對中國東北邊境城市安東、集安等進行轟炸和掃射,炸毀建筑物、工廠、車輛,炸毀中國平民,襲擊正常行駛的商輪。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陳列著一條有航炮彈孔的線路。 這是原臨江鐵路機務段列車司機徐國臣罕見的。 1950年8月27日上午,徐國臣在臨江站向機車灑水。 從天空突然飛來4架美軍飛機,向站內的機車和設備瘋狂地丟下炸彈掃射。 為了救機車,徐國臣左手四根手指被航彈折斷,只剩下大拇指,手掌皮膚伸到手背,像有傷疤的肉瘤。

無辜的中國人民死傷慘重。 編安縣樺木的甸子農民在秀庭坐牛車回到村子里,但美國飛機發射的子彈從他身后經過前胸,右臂被打掉,當場死亡。 據統計,1950年8月27日至11月19日兩個多月間,美軍出動151批次、數千架飛機入侵中國領土空,肆無忌憚地進行偵察、轟炸,美國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 從10月開始,美國派出飛機襲擊青島、煙臺等地,新生人民政權面臨外敵侵犯的嚴峻考驗。

當時中國很窮,人民政權還沒有完全鞏固,農業總產值只有100億美元,物資極度匱乏。 我軍基本上是步兵和少量炮兵,海軍空軍還草創,武器裝備相當落后。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強國,農業生產總值達2800億美元,擁有包括原子彈在內的大量先進武器和現代化后勤保障。

敵我力量這么大,出動志愿軍援助朝鮮,保衛國家保衛國家,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做出的最困難的決定。
由于面臨的困難太大,毛澤東于1950年10月2日下午主持了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4日下午和5日下午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副部長齊德學說,在反復研究、討論、權衡的基礎上,10月5日,黨中央最終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定。 出兵不出兵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的軍隊,將敵人壓迫到鴨綠江的邊緣,抬高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對各方都不利。 應該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好處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嘴唇一死牙齒就冷,門一破堂就危險。
保衛和平、保衛祖國,就是保衛家鄉。 戰歌響起,英雄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首次迎戰兩水洞、激戰云山城、會戰清川江、鎬戰長津湖,一次卓絕勝利將侵略者從鴨綠江、豆滿江邊趕回三八線。
在這場戰爭中,美軍使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所有新武器,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和海軍的大部分兵力。 中國志愿軍官兵以劣勢裝備展開殊死搏斗,出現了不信邪、不怕壓迫、不怕流血犧牲、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30多萬英雄功臣和約6000人的功臣集團。

不得不簽署停戰協定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說:“獲得了不可羨慕的榮譽。 那就是,他成為了史上第一個簽訂了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美國陸軍司令官。” 我感到失望和痛苦。
這是一場新生的共和國立國之戰。 這場反侵略正義的戰爭維護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剛剛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維護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 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遭受了100多年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 新中國在初戰中打敗了以美國為首的十七國聯軍,發揮了中國人不可動搖的精神力量,贏得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信心,推進了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的事業。

為了不打出一百拳,請打一拳。 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兼政治委員彭德懷自豪地說:“西方侵略者數百年來,只要在東方海岸上建幾門大炮,就能占領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馬寅初先生晚年想起了1950年10月參加維護世界和平大會期間興奮的一幕。 中朝軍隊收復平壤的消息傳來,全場沸騰,與會數十個國家的數千名代表高呼:“毛澤東萬歲新中國萬歲,時間竟然長達10分鐘。”
美國援朝戰爭勝利后,1954年3月,在全國開展的群眾歌曲評獎工作中,《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獲得一等獎。 為了給詞作者頒獎,相關部門四處尋找,終于找到了麻扶搖。 從那以后,志愿軍戰歌的作詞者由志愿軍士兵改署為麻扶搖,麻扶搖所在的5連也取名為志愿軍戰歌連。

雖然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創作,但是有著不愉快的熱情。 麻扶搖后來談到這句歌詞時,雖然詞是我寫的,但既是部隊指揮官當時的心聲,也是全國人民當時的心聲。 就算我不寫,其他人也寫。
2019年1月20日,麻扶搖在北京去世,享年92歲。 去世前兩年,志愿軍戰歌隊官兵全體寫信給麻扶搖。 在志愿軍的戰歌中,我們感受到了你和你的戰友們當時慷慨激昂、浴血奮戰的氣概,感受到了世世代代戰歌隊人民斗志昂揚、不怕犧牲的堅強意志。

麻搖給戰歌連官兵們回了信。 他說:“戰歌是志愿軍的歌,是英雄的歌,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 要不斷激勵戰文化使我們的干部戰士健康成長,進一步發揚戰歌精神,勇往直前。
本文:《““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志愿軍戰歌背后的故事”》
心靈雞湯:
免責聲明:學習興國網免費收錄各個行業的優秀中文網站,提供網站分類目錄檢索與關鍵字搜索等服務,本篇文章是在網絡上轉載的,星空網站目錄平臺不為其真實性負責,只為傳播網絡信息為目的,非商業用途,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1@163.com,本站將予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