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路:淺談延安時期的文化運動”
為了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并重溫一下,去年5月下旬,特意到延安進行了實地考察學習 通過實地參觀,直觀地形成了個人的認知或結論。 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創造和孕育的最具體、最感人、最寶貴、最值得繼承弘揚的是三大運動,即大生產運動、整風運動、文化運動 一段時間以來,在一些人的嘴里,“運動”一詞被視為禁忌 其實,每做一項事業,或者說每做一項事業,都要在小范圍內進行活動,在大范圍內進行,這就是運動 運動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動作、行動 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如果不搞大生產運動,黨、軍隊和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如果沒有難以生存的整風運動,黨內軍隊內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黃克功,乃至后來的劉青山、張子善,我們黨和軍隊也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歡迎”。 不開展文化運動,就不能實現馬列主義中國化 可以說,三大運動是延安精神的生動體現 這些不可避免的東西更是抹殺不了的 在延安參觀期間,我特別關注抗戰時期我黨、我軍在延安開展文化運動時留下的珍貴照片文字史料和實物展覽 通過實地參觀,觸動了心靈,獲得了感性的認知 回來后,通過檢索大量的資料,得到了一定的合理認知 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被稱為中國共產黨的延安時期 在這13年抗日民族解放斗爭和中國革命斗爭的激流中,中國共產黨和各根據地人民,開展了強烈而堅定的文化運動,從而鑄造了不朽的文化史詩——“延安文化” 延安時期的文化運動,是中國共產黨誕生90年來展開的最有色彩的時間段,也是最自覺、自信、自強的時期 在感染和激勵黨、軍隊、民眾、抗戰勝利、推動社會快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延安時期的文化運動超越了“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 延安時期文化運動的偉大意義、深遠影響、重要作用等,一言難盡,在此不再詳述 關于當時我們黨在延安開展文化運動的一點表象、特點,根據前輩智者文案的記載和本人實地調查所得的一點感受,簡要總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勤奮學習、努力學習的好風氣,也就是所謂的文化自覺,似乎對先進文化很饑餓,需要廢寢忘食的學習態度 在參觀延安抗大舊址時,更直觀而具體地了解到當時的干部戰士努力學習文化,認真研究馬列理論的勵志事跡和勵志精神 看到抄寫的教科書、自制的作業本、用山上摘的野果做的算盤等,還有大學學生自制的學習用具。 字在背包里,字在大地上,教室在大街上,桌子在膝蓋上……從延安時代干部戰士勤勞刻苦的學風,可以看到其全貌 當時,延安的干部戰士不僅在讀寫學文化上勤奮努力,而且對馬列的經典和高深的思想理論,也以堅韌的毅力和“釘子”、“螞蟻啃骨頭”等精神突破難關,取得了驚人的可喜成果,培養了許多人才,馬克思·蘇萊曼 資料顯示,當時,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圍繞抗日戰爭和黨的建設兩個主題,在思想理論戰線上發起了五次攻勢,實現了五次理論創新 第一次是哲學行業的攻勢 時間是1936年到1939年,結果產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哲學理論 第二次是戰爭學行業的攻勢 時為1938年,代表作《抗日游擊戰爭的戰術問題》,各根據地被廣泛復制發行,出現了10多種版本 《關于持久戰》從1938年到1939年春天,在中國印刷了19版 兩書論述了中國抗日戰爭具體的快速發展道路和戰術戰略,產生了社會轟動效應。 一些國民黨部隊當時把《關于持久戰》作為《經典》作為戰區最好的讀本 1939年至1940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基本理論行業發動了第三次理論攻勢,代表作有《青年運動的方向》、《<; 共產黨>; 刊詞》、《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作品和文案,結果形成了較為系統完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第四次是從1942年春天到1943年10月,中國共產黨發起了偉大的延安整風運動,開創了黨風建設的新模式 第五次是從1940年12月到1945年6月,黨的高級干部在四年半的時間里深入研究了黨的歷史,在《歷史決議》中開創了統一全黨思想的新措施 縱觀這一時期的理論創新,《毛澤東選集》共收錄159篇文案,其中延安寫的有112篇。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延安文化取得了歷史性的飛躍 其他資料顯示,延安時期出版了許多馬列主義哲學書和教科書,這些書都被搶購一空空 這些書包括《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馬克思關于唯物史觀的書信》、《列寧關于辯證法的筆記》、《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 《哲學》柯柏年、王石巍的《馬克思恩格斯與馬克思主義》、周揚的《馬克思主義與文藝》、吳黎平與艾思奇的《唯物史觀》、博古的《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問題》等 當時,毛澤東主席寫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等文案來指導讀書和學習運動 陳云同志后來多次表示:“延安的那次學習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可以說終身受用?!?第二,歡欣鼓舞的大眾化,也就是所謂的文化自信,認為最根本的標志是大眾化,應該為廣大人民群眾高興,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演說》中說:“很多同志喜歡說‘大眾化’,但什么是大眾化? 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群眾的思想感情合為一體 延安時期,文化大眾化最代表、最典型的是深入農民生活,從農民日常生活中汲取創作材料而形成的,受到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文藝作品 例如,趙樹理的成名作《小二黑婚》就是當時創作的 我喜歡戲劇,是新鳳霞的代表劇目。 評價劇《劉巧兒》,我百看不厭 但是,多年不知道這部劇的經過 今年參觀延安才知道,這部《劉巧兒》是延安時期的產物! 改編自1943年袁靜劇本《劉巧告狀》和當時的說書人韓起祥的饒舌《劉巧團圓》 在櫥窗里看到了劉巧兒的原型封芝琴一家的“家族照片”和相關的照片文字史料……在參觀中,我認為延安時期文化大眾化最閃耀的是民謠 民謠這一民間文藝體裁在封建社會只在下層民間流傳,沒有登上大雅之堂,不被圣賢文化所認同 但是,“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發現,這個鄉土的、靈性旋轉的民謠與當時無聊得要死的封建帝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高舉被貴族文化鄙視的老百姓口頭文學的旗幟,開始將目光投向下層,大規模聚集歌謠。 但是,“五四”時期民謠收集缺乏的是對其音樂部分的記錄和研究,真正收集民謠作為音樂文化的是1939年在延安成立的“民謠研究會” 30年代的延安,對當時的文化人來說,這片熱土充滿了熱情、戰斗、革命的正義,他們懷著對這片土地的向往來到了這個中國的莫斯科 但音樂家們來延安首先不是為了音樂,而是為了革命。 革命的目的是引誘他們來到延安,實踐著藝術行為和政治行為的高度統一 1941年冼星海發表的《民謠與中國新興音樂》確定地闡述了這一時期民謠收集的目的。 “……在抗戰中談論民謠研究并不是沒有意義的 音樂的作用是配合現階段戰爭的需要,具有徹底的斗爭性、政治性、教育性、現實性……延安文化大眾化、最熱烈燃燒的是延安秧歌 1942年,在新文藝思想的指導下,陜甘寧邊區掀起了強烈的新秧歌運動 秧歌藝術隊伍開創了風氣先鋒,使用新工具、新復制品,有力地推動了新秧歌的快速發展 1942年2月9月,魯藝田植歌百余人到楊家嶺、中央黨校等地拜年,傘頭舊了換了新面孔,換上了拿斧鐮的工農形象 文案都以出兵的優秀屬、政、愛民、生產運動為主題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的時候等看了表演 毛澤東說:“這似乎還在為工農兵服務,你覺得怎么樣? ”。 朱德贊說:“好啊。 今年的節目和往年大不相同! 革命的文藝創作是指把政治運動和生產斗爭緊密地聯系起來嗎? ”; 艾青、肖三、周揚、賀敬之、張魯、安波、王大化、李波等藝術家們都為秧歌運動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4年5月24日,馬可在《解放日報》上,寫了陜北佳縣農民李源、李增正來延安途中,在《騎白馬掛洋槍的調》中苗歌《東方紅,太陽升起,中國出現毛澤東……》。 這就是后來名字的“東方紅” 1944年3月21日,周揚發表長篇文案《展現新大眾的時代》,從理論上總結了文藝座談會的延安秧歌運動 他就形式而言,加入了五四以來新文藝形式的要求,是一部將戲劇、音樂、舞蹈溶于爐中的新型小型廣場劇 延安時期出現了許多群眾喜聞樂見的秧歌劇,有名的有《兄妹開荒》、《夫婦識字》、《十二本鐮》等 郭沫若回憶說:“秧歌的重慶之行,是和周恩來一起飛來的?!?周恩來組織延安青年文藝工作者到中國共產黨駐重慶辦事處工作人員舉行秧歌演出,周恩來等領導親自扭秧歌,將這一文藝活動帶到邊遠地區以外的廣大地區,被重慶界譽為“讓今天的戲劇運動有了新的旅程” 延安秧歌開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大眾文化的新天地 但是,不是“秧歌”,而是秧歌“兄妹開荒”之后,以吸收民間藝術的形式為基本語言模式,以工農大眾為新文藝主人翁的藝術作品大量產生 最突出的有歌劇《白毛女》、詩《王貴和李香香》、小說《李有才板話》等 年5月22日傍晚,我在延安站附近的廣場上,看到了一群化著粉紅色妝揮著傘跳舞的秧歌隊 進入群眾中,觀賞了很久,拍了一些照片 更重要的是,我想起并目睹了以前延安的“秧歌熱鬧,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盛況 第三,我認為高漲的主旋律,也就是所謂的文化自強,最重要的特征是有奮發向上、振奮人心的主旋律 參觀延安,我親身感受到了延安時期那熱情洋溢的歲月 當時,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是中國革命的主題 因此,謳歌愛國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事跡,無疑是延安文化的主要途徑 抗戰開始后,中國共產黨立足延安,在國家半壁江山淪陷的情況下,領導根據地軍民,展開廣泛、深入、持久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成為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斗爭的中流砥柱 時,在陜北山城,“夕陽照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在河流上,春風吹成了平坦的原野,群山形成了堅實的包圍屏 啊,延安,你莊嚴雄偉的古城,到處傳來抗戰的歌聲?!?千萬知識分子、青年學生,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翻越萬水千山,從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從大后方,從南洋、歐美等地奔向延安 “延安的城門整天敞開著,有一個整天從各個方向走來的青年,背著行李,滿懷希望地走進了這座城市 一邊學習一邊唱歌,過著緊張而快樂的日子 然后,接二連三地穿著軍服,熱火朝天地燃燒,向各個方向散開?!?從此,從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到反對妥協投降,再到反對抗戰后蔣介石獨裁、內戰、賣國的革命斗爭,都是延安時期愛國主義戰歌的主旋律 四、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我認為必須真正實現文化自覺、自信、自強,最關鍵的是在文化方面呈現繁榮景象,在文化各行各業實現百花齊放、生機勃勃的良好局面 有一句話叫做“一花一人開的不是春天,而是百花盛開春滿園” 延安時期的文化運動,開創的生動局面,結出了許多果實。 許多史料、文案(包括親歷者回憶錄)中都有詳盡、生動的描寫 但是,通過認真閱讀,我感到西安政治學院寫的《延安文化——先進文化第一樂章》文章簡潔、比較全面。 在哲學界,該學科的“領導者”是毛澤東、埃塞克斯、李達等理論家、哲學家 他們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應用于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工作中,通過深入總結中國共產黨的實踐經驗,深入研究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共產黨人進行廣泛而持久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中國的 形成了具有中國共產黨特色的“實事求是”和“群眾路線”為基礎的基本角度、基本觀點和基本做法,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史學行業通過毛澤東、范文瀾、郭沫若、伊達、楊松等理論家、史學家的不懈努力,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能動地應用于史學研究,在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共產黨歷史和中國歷史文獻編纂等多個行業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歷史學科體系 中國史學實現了從以前流傳下來的史學向馬克思主義現代史學的歷史性轉變,奠定了中國現代史學新體系迅速發展的基礎 雖然中國自古流傳到史學界,但漢代史家司馬遷奠定《史記》治史基礎后,基本上以“二十四史”為基本骨架結構,儒家思想是史學的靈魂 在延安文化的中國現代史學行業,史學家、理論家將馬克思主義的人類社會快速發展理論、生產力決策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策上層建筑理論和階級斗爭理論,創造性地融入《中國通史簡編》、《中國代近史》等史學作品中,使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成為中國新史學的靈魂 然后,歷史學的分類——中外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中國共產黨史——也實現了歷史性的變革 文學行業通過毛澤東、周揚、丁玲、冼星海、艾青等理論家、文學家、音樂家、藝術家的創造性努力,確立了無產階級文藝為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根本方向,革命文學藝術的源泉、文藝的普及和提高、文藝的評價標準、革命文藝工作者的角度 在文學藝術作品方面,創作了不朽的《黃河大合唱》、《我家在東北松花江》、《白毛女》、《生產大合唱》、《太陽照射在桑干河》、《暴風雨》、《屈原》等名作 從延安文學藝術的基本方向、基本方針、基本大體,到碩果累累的延安文藝,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后迅速發展的中國新文藝在延安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 信息傳播學行業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建黨和大革命時期、江西蘇區四個歷史時期的信息報紙迅速發展的基礎上,以毛澤東、博古、艾思奇、舒群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員根據馬克思主義的信息觀,開拓延安時期的信息推廣工作,奮斗13年, 確立了“信息推進黨性大體”和“全黨辦報”的創造性地反復“信息普及的真實性、戰斗性”,迅速發展,有效地推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勝利粉碎各方面的推進戰,培養教育人民,動員千千萬萬的民眾進行偉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戰 信息推廣工作不斷開拓了人民群眾信息推廣的新行業 所有這些,都給中國近代迅速發展的情報學帶來了革命性的歷史性變革,形成了中國現代馬克思主義情報學 延安的軍事科學是延安文化最輝煌的行業 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員,通過艱苦奮斗和扎實的理論研究,系統處理以農民為主要組成部分的革命軍隊如何成為無產階級的、嚴格紀律的、與人民群眾保持親密關系的新型人民軍隊,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和黨指揮槍支 提出并總結了軍隊政治實務的方針和做法,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集中特色兵力,殲滅敵人等一系列人民戰爭的戰術戰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科學 中國共產黨建設學行業通過中國共產黨員和毛澤東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的艱苦奮斗,提出了“在無產階級數量少、戰斗力強、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建設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黨”的問題 圍繞黨的政治路線抓好黨的建設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作風、與人民群眾緊密相聯的作風、以及自我批判的作風”等基本理論,形成了中國共產黨建設學的基本科學體系,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學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此外,延安時期的內政、外交、教育、經濟、民族關系等各行業,也隨著中國革命的迅速發展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掀起了輝煌的“火花”,完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中國先進文化“第一樂章”的創作 總而言之,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展開的文化運動,是歷史地位和不朽的意義,她的核心副本和歷史價值,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否定! 延安文化運動造就的延安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文化的基本副本和重要組成部分 一年五月二十七日(/h/)。
本文:《“王二路:淺談延安時期的文化運動”》
心靈雞湯:
免責聲明:學習興國網免費收錄各個行業的優秀中文網站,提供網站分類目錄檢索與關鍵字搜索等服務,本篇文章是在網絡上轉載的,星空網站目錄平臺不為其真實性負責,只為傳播網絡信息為目的,非商業用途,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1@163.com,本站將予以刪除。
下一篇:“文化操縱美國軟力量的另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