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這秋意漸濃、文脈奔流的美好時刻,我們共同見證江右文化海外傳播紀錄片《一代宗師黃庭堅》的首映盛典。作為這部紀錄片的總顧問,同時也肩負著紀念黃庭堅誕辰980周年大型文化叢書《修水翰林書庫》總顧問的職責,此刻我的內心既充滿振奮,又倍感榮幸。我謹代表文化顧問團隊,向主導紀錄片創作的中宣部五洲傳播中心、江西廣播電視臺、中視航通北京公司以及所有深耕幕后的主創人員——從腳本撰寫時的史料考據者,到鏡頭捕捉時的光影創作者,再到后期制作時的細節打磨者——致以最熱烈的祝賀!向每一位為這部作品傾注心血、日夜堅守的工作者,致以最誠摯的敬意!
提及黃庭堅這位從江西修水走出的文化巨擘,他的成就早已超越時代的界限。在文學領域,他以“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詩學主張開創江西詩派,成為宋代文學史上與蘇軾并稱“蘇黃”的文壇宗師,其詩作至今仍是古典文學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經典;在書法領域,他創造了“長槍大戟”書寫新范式,筆法雄勁,剛柔并濟,結構是中宮緊收,外圍筆畫放射狀延伸,橫畫如蒼龍出海,豎畫似青松挺立。他的《松風閣詩帖》《諸上座帖》《砥柱銘卷》等傳世墨寶,不僅拍賣出了歷史上的最高價格,至今仍是書法愛好者臨摹學習的范本;更難得的是,他將文人雅趣融入生活,在茶文化、酒文化、香文化領域都留有不朽之作,其精神遺產早已跨越千年時空,成為江南文脈中溫潤的一筆,更成為江右文化體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今天首映的這部紀錄片《一代宗師黃庭堅》,更承載著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已納入中宣部“中華之美”海外傳播計劃,將以43種語言的譯制版,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流媒體,制作完成后的英文版,將在國際頂級傳播平臺播出,中文版將在國家中央主流媒體播出,還有東方衛視、中國中文衛視、江西廣播電視臺等地方臺播出,播出完成后將在北京召開紀錄片《一代宗師黃庭堅》專題文化研討會。這意味著,從歐洲的客廳到美洲的書房,從非洲的熒幕到亞洲的移動端,全球觀眾都將有機會透過鏡頭,走近這位來自江西修水的文化宗師,聆聽他與中國文化的千年故事。這不僅是一次對單個文化名人的影像記錄,更是向世界講述江西故事、傳播中華文脈的生動實踐,其意義深遠而非凡。
在此,結合紀錄片的創作初心與文化傳播的時代需求,我也想對這部作品的后續傳播與價值挖掘,提出三點期待與希望:
第一,要堅守文化本真,讓“宗師形象”更鮮活。在后續的傳播與衍生內容開發中,要始終以嚴謹的史學態度對待每一個歷史細節,既要還原黃庭堅在文壇、書壇的卓越成就,更要深入詮釋他“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創新精神——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顛覆,而是在深耕經典后的突破;同時,也要展現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人格魅力,比如他為官時體恤百姓的民生情懷,與蘇軾等文人交往時的君子之誼,讓觀眾看到的不是一個遙遠的“歷史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文化名人。
第二,要做好融合傳播,讓“千年文脈”更鮮活。在傳播渠道上,既要依托國際主流媒體的權威性擴大影響力,讓紀錄片走進海外電視臺、電影院線,觸達更廣泛的主流受眾;也要善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力,比如在海外社交平臺推出黃庭堅文化短片,文人品茶、品酒、聞香的高雅生活微專題,在視頻平臺上線“跟著紀錄片學古詩”互動欄目,借鑒此前江西開展的“書誦千年”活動中“線上誦讀+線下雅集”的多元傳播經驗,讓千年文脈在當代語境中“活”起來,形成破圈效應,吸引年輕群體主動關注、主動傳播。
第三,要深化價值轉化,讓“文化遺產”更賦能。要以此次紀錄片首映為重要契機,將紀錄片與黃庭堅誕辰980周年紀念活動、系列文化叢書深度聯動——比如在修水黃庭堅故里,打造黃庭堅文化旅游線路,讓游客既能重走鏡頭里的文化場景,也能親手體驗書法、詩詞的魅力,又能品鑒雙井茶、喝山谷道人酒、制黃龍無隱香等傳統技藝;在教育領域,可將紀錄片片段納入中小學語文、美術課程的輔助教材,讓青少年在影像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這種聯動,推動黃庭堅文化和旅游、教育、文創等領域深度融合,讓優秀傳統文化不再是“陳列在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成為賦能地方發展、滋養大眾精神的鮮活力量。
黃庭堅文化作為江西這片土地孕育的寶貴財富,它不僅屬于中國,更屬于世界——因為其中蘊含的創新精神、人文情懷、生活智慧,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我期待,這部紀錄片能成為一座跨越國界的文化橋梁,讓全球觀眾透過黃庭堅的故事,讀懂江右文化的深厚底蘊,讀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我更期待,這部紀錄片能吸引更多人加入文化傳承的行列——無論是學者繼續深耕黃庭堅文化的研究,還是普通人主動分享紀錄片里的故事,都能讓黃庭堅的藝術精神與人文智慧,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強勁、更持久的生命力!
(此文系作者在紀錄片《一代宗師黃庭堅》全球首映式上的演講)
